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34 点击次数:102
好的,我会帮你将文章内容保持原意,适当扩充细节,改写一遍,同时总字数保持接近原文。下面是改写版本:
---
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这句气势磅礴的名言,几乎家喻户晓,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豪言壮语。然而,很多人并不知道,这句话最早是由谁说出的。答案就是本文的主人公——生活在西汉晚期的著名将领陈汤。
公元前36年,陈汤率领军队西征匈奴,一举斩杀了强敌郅支单于,为西汉边疆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在向朝廷呈报的战报中,他写下了那句激励士气、传颂千古的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激发了无数人的民族自豪感,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。
展开剩余87%许多人只知其言,不知其人,常以为陈汤会像霍去病、卫青那样,因战功显赫而备受朝廷宠爱,官运亨通,荣登高位。然而,历史却与人们的期待大相径庭。陈汤的这一壮举,反而为他的一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沉重的打击,令人感叹不已。
---
1
贫寒出身,逆境奋起
陈汤出生于山东济宁,这片土地以孕育文化名人著称,孔子、孟子、颜回皆为故乡。你或许会以为他自小家教严谨、文质彬彬,实则恰恰相反。陈汤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,甚至有些“虎头虎脑”,脾气倔强。
他家境贫寒,父亲是个沉迷赌博的赌徒,输得一塌糊涂,导致陈汤这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不得不提前辍学。家里生活困顿,不得不靠乞讨和借贷维持生计。为了生存,偷鸡摸狗的小动作也没少干。渐渐地,乡邻们对他的印象由“爱学习的好孩子”转变为“滑头坏孩子”。
尽管如此,陈汤内心不甘于现状,时刻渴望逆转命运,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。
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,西汉推行“察举制”,只有被有权势的人士举荐,才有机会进入官场。一个行为放荡、毫无节操的陈汤,自然难以被纳入官员之列。
不愿受制于人,陈汤决定自主闯荡,离开家乡,踏上商业之路,远赴长安,成为了一名“京漂”。他广交朋友,常去酒馆吹牛喝酒,凭借人脉和机智,很快获得了太官献食丞的职位,负责向皇宫膳食房送菜。
在这个职位上,他结识了权贵富平侯张勃。张勃家族背景深厚,是当时皇室中的显赫家族,曾祖父张汤是汉武帝心腹的酷吏;祖父张安世是三朝元老、辅政大臣,名列“麒麟阁十一功臣”第二,仅次于霍光;父亲张延寿世袭富平侯;叔叔张彭祖与汉宣帝关系密切,封阳都侯。凭借三代的积淀,张家稳坐朝廷顶层贵族之列。
史料并未详述陈汤如何获得太官献食丞职务及结识张勃的具体经过,推测陈汤少不了用些“花招”,拍马溜须、行贿受贿,夜宴歌厅、沉迷玩乐也常有,堪称一名“社会混混”。
但财运加身,机会来了。公元前47年,汉元帝想培养年轻干部,委托王公大臣推荐人选。张勃首推陈汤。陈汤激动不已,回想过去的艰辛,全都化为云烟,感恩命运对他的厚待。
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父亲去世的消息却成为他的隐患。西汉实行严格的孝道制度,官员父母去世必须守孝三年,陈汤还未正式任命,却不得不回乡守孝。
不愿延误前程,他选择隐瞒死讯,连张勃也未告知,打算等官职到手再回家处理丧事。赌一把命运,想必梦想美好,却低估了官府监察的能力。
司隶校尉很快得知实情,指责陈汤“不守规矩”,弹劾他“无循行”,陈汤被捕入狱,张勃也因此受牵连,受到减俸处分。
此后,陈汤的命运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跌宕,原以为即将尝到甜头,结果却迎来沉重一击。
---
2
出使西域,奋勇杀敌
正当陈汤在长安受挫时,匈奴一方同样风雨飘摇。自汉武帝实施强硬军事政策以来,匈奴元气大伤。昭宣之治时期,西汉继续联合西北的乌孙,夹击匈奴,屡战屡胜,令匈奴节节败退。
公元前60年,匈奴内乱爆发,西汉趁机占领西域,设立了西域都护府。二十年后,这一机构的建立将彻底改变陈汤的人生轨迹。
天时地利,匈奴的两位单于兄弟呼韩邪与郅支为争权相互残杀,西汉支持失败的呼韩邪,将郅支赶到中亚康居国。彼此内讧,渔翁得利,北方边疆逐渐稳定。这时,陈汤还只是长安一名小人物。
郅支单于流亡中亚,不甘失败,借助康居国力量壮大自己,联姻称兄道弟,互赠公主。公元前44年,郅支联合康居击败乌孙,随后反戈一击,击溃康居,成为西域霸主。
而此时陈汤正困顿于长安,两人的命运却开始注定要交织。
郅支欺辱西汉,口头表现和平,实则暗中杀害汉使谷吉。西汉三次派使索回尸体,非但未获回应,反遭羞辱。
朝廷苦无合适使者,最后只能派遣犯过错误、急需表现的甘延寿和陈汤前往。
公元前36年,年轻的陈汤踏上西域征程,信心满满,郅支尚未意识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厄运。
陈汤珍惜每一次机会,坚信只有消灭郅支单于,才能为汉室讨回颜面,自己也能一举成名。
甘延寿主张应先请示朝廷,毕竟动武大事须谨慎。陈汤却主张速战速决,避免拖延丧失时机。
甘延寿是老官场油条,秉持稳妥原则,不同意冒险。副官陈汤无奈,只能等待机会。
人生贵在时机,甘延寿忽然染疾,长时间卧病在床,无力处理政务,陈汤顺势掌权,决定单独行动。
他大胆假传圣旨,名义上调动汉军,联络西域属国胡兵,组建了四万人的联军。
陈汤之举虽大胆,却有前例佐证。汉宣帝时期常惠与冯奉世曾假借圣旨平定西域叛乱,二人均获封赏。
但陈汤此战无退路,一败即死。
甘延寿得知消息惊愕不已,看到军队浩浩荡荡,只得随行支持。
陈汤分兵两路,千里奔袭,直逼郅支单于大本营“单于城”,令其震惊不已。
匈奴因准备不足且兵力悬殊,仅抵抗两日便溃败,郅支单于不及逃命,惨遭斩首。
这场大捷彻底扫清了匈奴威胁。
陈汤激动地向朝廷报告战况,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豪言遂在此刻诞生。
他满怀期待,盼望朝廷嘉奖自己,成为“王者归来”的励志典范。
---
3
一场空欢喜,遭遇冷遇
凯旋归途,陈汤心情大好,吟诗作乐,甘延寿提醒他小心别“自以为是”,陈汤不以为意。
结果不出所料,朝廷派来接驾的非赏赐文书,而是逮捕令。功臣身份瞬间转变为囚犯,陈汤满脸茫然。
曾以为会赢得掌声和荣誉,却换来牢狱之灾。
朝廷内部对陈汤事件意见分歧,正反双方争论激烈。
反对派以丞相匡衡为代表,他认为陈汤假传圣旨调军,开了危险先例,威胁国家稳定,必须严惩以儆效尤。
正方则支持陈汤的战功。
汉元帝难以抉择,奖赏悬而未决,陈汤只能每日在狱中反复修改发言稿。
最终,汉元帝权衡利弊,只给予陈汤微薄封赏,封为关内侯,食邑三百户,并授射声校尉职,战争结束三年后才得到这点微薄的回报。
三年光阴,收获如此少的赏赐,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不过是惩治了几个小偷小摸。
三十年后,王莽觉得对陈汤封赏过轻,追封他为破胡壮侯,但那时陈汤已逝世多年。
对陈汤而言,自己的贡献与所获实在不成正比。他曾出生入死、效忠国家,却招来牢狱之灾,只得到如此冷淡回报,内心难免不甘。
更糟糕的是,后续的官场刁难接踵而至。
汉元帝去世后,汉成帝即位,匡衡继续打压陈汤。匡衡认为陈汤的行为极具危害性,必须重罚。于是以贪腐罪名起诉陈汤。
汉成帝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江南娱乐2023官方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